2025
五月

21

1440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四十二集:第四世纪教会史(三)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上个星期《朝圣之途》节目当中,我曾经跟您报道了君士坦丁大帝与圣教会的关系。他对圣教会的贡献,以及这位自比为教会外的主教,他对教会事务的干涉,给教会造成了隶属于政治权下的危机。另外,我们也谈到了叛徒朱立亚开倒车的情况,以及到了第四世纪末期,帝奥多西皇帝的时候,教会与皇帝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谈到了教会在第四世纪向外扩张的情形。我也曾经跟您提到,要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来谈一谈教会在乡村里传播的情况,非常欢迎您收听。

  在当时教友的人数大多数集中在小亚细亚、埃及等帝国的东部。至于帝国的西部,像意大利、高卢、西班牙等地,教友的比例还称不上是多数,而且也大多集中在主要的大城市中。至于一般广大地区的乡村,百姓们都还是依恋着祖传的信仰。主教们当仁不让,肩负起这份艰苦的责任,去规划居住在乡村中的百姓。在乡村的百姓多为农民,思想当然比较保守。因此,教务在乡下的发展相当缓慢;经过了百年辛苦的耕耘,福音才能够在农村获得丰富的收获。

  在主教们当中,最平民化而又尽人皆知的是圣马尔定。圣马尔定出生于巴洛尼,是现在的匈牙利境内。圣马尔定原本希望做一个隐修士,但是他的父亲是军人,依照罗马法律的规定,他必须参加军队。不过,他常保持着献身于天主的宏愿,他出奇的爱德也有许多表现。公元338年左右,他抵达高卢的时候,还是一个20岁的青年军官。有一天,他遇到一个乞丐,冷得发抖,他毫不犹豫的用剑把自己的外衣割成了两半,给了那可怜的乞丐其中的半件。就在当天晚上,耶稣显现给他。耶稣身上所穿的,正是他施舍的那半件衣服。那是因为圣马尔定心存爱德的缘故所施舍的。

  在他领洗奉教之后,就请求从军中退役,然后出家到波亚迪去修道,授业于希纳略主教的门下。终于实现了他追随圣召的志愿,主教愿祝圣圣马定为六品,当时他并没有接受。当希纳略主教在教难中被充军之后,他也离开高卢,回到自己的家乡,并感化了自己的母亲。他先在意大利试着度隐修的生活,之后他又回到高卢。在那儿,他创立了第一所隐修院。

  多尔城的主教去世之后,该城的居民要求这位圣德出众并且显过奇迹的圣马尔定修士出任主教。圣马尔定虽然不愿意,但是百姓们的盛情难却,无法拒绝,只好出任都尔城的主教。一点也不注意外表,穿着粗糙的衣服,连头发也经常不予修剪。他的志愿是当隐修士,他的职务却是多尔城的主教。他在生活上尽量保持着隐修士那种简单朴素。他开始了向乡村传福音的工作,骑着一条驴子在各个乡村停留。他和弟子们直接在异教的庙宇门口召集民众宣传福音,屡次都有成群的人领洗归化,于是圣堂代替了庙宇。这样,天主教扩张到从未听到福音的最偏僻的乡村。

  当君士坦丁宣布宗教自由的时候,高卢只有30个教区,50年之后,教区增加了一倍。公元397年,圣马尔定主教与世长辞,他可以说是当今法国境内最有名的圣人。法国有4000个堂区奉马尔定为主保,485个村镇以马尔定为村镇的名字。

  今天节目的第二个重点要跟您谈的是公元第四世纪教会的组织情况和当时教友们的生活情形。教会一面发展,一面确定它的组织,如同古代教会一样。每一个城市常有一位主教,他就是教友团体的领袖。因着教友数目的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必须把重要的城市划分成几个区。把他们托给司铎们管理,这就是现在本堂区的起源。

  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划定了神职系统的基本原则。以后的各次教务会议,又规定了神职系统的细则,神职人员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阶级。神父在领受铎品之前,必须要接受严格的训练。神职人员担任宗教礼仪,实行圣事的职务。除了普通的神职人员之外,还有一些专门担任讲道或传教的职务,其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金口的若望;也有一些神职人员由主教特别授权,专门负责劝化罪人悔改的职务。在教会内担任行政职务的是六品辅祭,教会的财产都由他们负责管理。在他们的手下,还有五品辅祭和其他助理人员。

  各地神职人员的领袖是主教。主教负责管理整个教区,主教的职权范围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负责管理一个城市,还包括隶属这个城市的村镇在内,而地域的范围又是模仿罗马帝国组织的趋势。在帝国的每一个行省,省会的主教比其他的主教权威要来的大,称他为总主教,也是他可以在另外两位主教的赞助下,祝圣省区内新选出来的主教。这个制度最先在东罗马采用,不久之后就传到了西罗马。到了第四世纪的末期,总共有120个省区分别有20位总主教来管理。在总主教中,有四处享有特殊的威望:那就是罗马、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因为他们渊源于时代宗徒;另一个就是君士坦丁堡,他犹如新罗马。

  自从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之后,而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了米兰,罗马城虽然丧失了政治上的重要性,但是罗马城主教的地位还是在其他主教之上,仍然是贵为教宗。当时别地的主教向他请示有关教义和教会纪律方面的问题,教宗的决定享有法律的力量。他亲自主持在罗马召开的教务会议,并派代表主持大公会议。自从《米兰诏书》以来,教友的力量跟精神就在教会敬礼的礼仪中展开。

  在第四世纪以前,一切礼仪往往是在私人的宅邸内举行,当然也就不大容易铺展。《米兰诏书》之后,教会获得自由,被法律所认定了,许多的圣堂就建立起来,礼仪也立刻显现出他的富丽堂皇。教友为建筑圣地,很自然的先用眼前的建筑物取得灵感,而不是其他神祗的庙宇。因为这样的庙宇并不是当时民众聚会的场所,而只是供奉偶像的地方。

  罗马人为了开会曾经建筑了大殿。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大厅,往往被支撑的两行柱子分为三个部分:后面是半圆形的凹殿。这大厅式的建筑物,对教会的敬礼很适合。一直到今天,建筑圣堂的蓝图仍然还是和这个大厅的形式差不多,大厅内的墙壁和地往往有细工镶嵌的图案。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个时期留下来的遗迹。当礼仪开始的时候,神值班就在凹殿内,凹殿的中央有祭台,祭台正好是在神值班跟教友之间,是众人注目的中心。在祭台前,两侧有一个小的讲台,附有上升的台阶。五品、六品辅祭就站在这个升起的讲台上,诵念宗徒们的《书信》和《福音》。

  教会就在这广大的建筑物当中举行大礼弥撒,弥撒一直都是教会敬礼的中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大殿成了一种荣誉的名号;某座著名的圣堂能够经由教宗四班大殿的称呼。大殿还可以分为甲级、乙级两类。甲级大殿只有罗马的救世主殿、圣母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其他的全都是乙级大殿。咱们中国在上海附近的佘山圣母大殿,是在1947年由教宗比约十二所敕封的,也是东亚的第一座大殿。

  周年礼仪也是从第四世纪开始,将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定为瞻礼,加以组织而成的。最早庆祝的瞻礼,是救主基督复活的日子。在复活瞻礼之前,制定了40天的严斋,以提醒教友做准备,同时也是为了给慕道的望教者预备领受圣洗礼仪。教会所表现的喜乐,从复活一直延长到圣神降临节。这是纪念天主圣神降临在宗徒身上的日子。

  到了第四世纪的中叶,教会才开始庆祝圣诞节。耶稣真正诞生的日子既然无法确定,教会就规定12月25日作为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那么,教会为什么会选12月25日来作为耶稣诞生的奥迹呢?因为在圣经当中记载了那要来临的默西亚是普照世界的光,是义德的太阳,正义真理的太阳。正因为这个教友们极为熟悉的比喻,把救主的诞辰和罗马的常胜太阳的民间节庆定为圣诞节,取代了外教的敬礼,吸收了外教的成分,加以完全不同的意义,而成为天主教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

  在东方的教会有在1月6日庆祝基督的显现和耶稣的受洗纪念日。当西方以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的瞻礼传入东方,而1月6日的主显节也开始在西方举行了。至于其他的瞻礼,像耶稣升天节也开始举行庆祝。在耶路撒冷的教会,教友们习惯在当地纪念救主在世最后几天的事迹,例如建立圣体圣事,耶稣的苦难,埋葬,就这样形成了苦难主日圣周的礼仪。不久,全教会也都采用了这种纪念的方式。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赫勒娜太后在耶路撒冷发现十字圣架之后,十字圣架的敬礼也普遍的展开。从教会有殉道烈士的时候起,对圣人的敬礼就开始了,这种敬礼到了第四世纪更为活跃盛行。

  当时的教会历史学家欧瑟博说,我们常在殉道烈士的坟墓上集会祈祷,向他们真福的灵魂致敬。除了殉道烈士之外,一般为信德而受苦牺牲的人,以及精修圣人和苦修圣人都是敬礼的对象。教友们也开始编写圣人们的传记,例如圣雅大那削写了《圣安当传》,许比赛佛录写了《圣马尔定传》;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为畅销的书。而望教者或是儿童们在领受洗礼的时候,也以圣人圣女的名字作为领洗后的教名。此外,对天神们的敬礼在第四世纪已经相当普遍了。在所有圣人的敬礼中,高居首位的是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的敬礼。圣如斯定、圣依勒内,柯勒孟和出席教会的无数学者都这样说。玛利亚是天主圣子的母亲,在所有受造物中占有最崇高的地位。他们也奉圣母为一切德行的模范。

   公元第四世纪,尼斯地方的圣额我略写了一本《圣额我略显灵者》的传记,书中叙述圣母显现的事迹。公元360年到370年间,圣厄弗写了一首《歌颂圣母玛利亚》的长诗。公元375年,圣盎博罗削主教对圣母的德行做过详细的分析。厄弗所大公会议上更隆重的宣布了玛利亚为天主之母为信德的道理,对圣母的敬礼更是普遍而虔诚。

   听众朋友,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朝圣之途》节目就播到这儿了,欢迎您下星期同一时间继续收听,愿天主的平安与喜乐与您常在!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